新闻资讯
News
行业资讯 Industry Trends
您的位置: 首页 - 新闻资讯 - 行业资讯
以落实“双碳”推动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

发布日期:2021.05.27

 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,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、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(以下简称“双碳”),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,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。到2035年,基本实现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》(以下简称“十四五”规划)提出的“社会主义现代化”“美丽中国建设”目标,就必须协调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,客观上要求坚持贯彻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新发展理念,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,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、生产方式、生活方式、空间格局,走生态优先、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。

 “双碳”作为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手段,其理念已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。目前,我国城镇化率已超60%,约80%的碳排放来自城镇。城市是承载人口集聚、经济社会发展、文明进步的主要空间载体,也是能源消费、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地。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,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,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。“十四五”规划提出“全面提升城市品质”“建设低碳城市”。要推动完成“双碳”战略目标,就要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,把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、建设、管理全过程。具体而言,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工作:

在城市发展战略中提出“绿色低碳”

 规划引领城市发展。在城市规划的战略目标、功能定位中,应当落实国家、省对于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,在发展愿景中体现生态环境保护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内容。例如,2015年《伦敦规划》(TheLondonPlan)中的规划总目标提出,领导世界应对21世纪城市发展、尤其是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;2018年发布的《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(2017~2035年)》在总体思路中提出,注重绿色发展,突出底线约束、低碳韧性的路径模式,在目标愿景中提出成为引领国际超大城市绿色、低碳、安全、可持续发展的标杆。城市规划应充分发挥战略性、系统性、协调性作用,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、新趋势,引导城市绿色、低碳、循环发展,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。

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

 产业承载着市民就业、经济发展、科技创新等重要城市功能,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。从发达国家以及国内北京、深圳等地区的发展过程来看,只有服务业、高附加值工业获得充分发展,才有可能实现经济增长与能耗、碳排放脱钩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等措施,可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。

 因此,在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方面,应引导构建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,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,促进产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。同时,严控高耗能、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,推进城市污染企业治理改造和环保搬迁。注重推动电力、钢铁、建材、化工等重点行业产能化解与节能降碳,加强重点用能工业企业能耗、碳排放的审计和管理。

实施能源双控 优化能源结构

 能源领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,约85%的二氧化碳排放与能源生产、储运、转换和使用等活动相关。在城市发展中,应与当地发展改革和能源部门充分对接,提出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GDP能耗“双控”目标,提高能源利用效率,构建清洁低碳、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服务体系。同时,优化能源结构,推动煤炭、石油消费尽快达峰,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,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、智慧化管理的新型电力系统。

 加快推进城市清洁能源供应设施建设,实施电力、天然气、可再生能源替煤行动,逐步淘汰燃煤小锅炉和散煤,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体系,推动风、光、水、地热等本地可再生能源多元化、规模化利用,鼓励分布式、网络化能源布局。

持续推进北方城市清洁取暖

 当前我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比例低,特别是部分地区在冬季大量使用散烧煤,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、二氧化碳排放量过高。因此,推进清洁取暖迫在眉睫。自2017年起,我国全面启动了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成效,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明显减轻。但总体而言,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还不足70%,“2+26”重点城市(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)以外的区域清洁取暖工作才刚刚开展。

 清洁取暖是指利用天然气、电、地热、生物质、太阳能、工业余热、清洁化燃煤(超低排放)等清洁化能源,通过高效用能系统实现低排放、低能耗的取暖方式,涉及清洁热源、高效输配管网(热网)、节能建筑(热用户)等环节。城区应优先发展清洁集中供暖,拆除小型燃煤锅炉房、取缔散烧煤取暖,鼓励工商业用户、公共事业单位根据自身负荷特点实施电力、天然气、可再生能源等各类分散式清洁供暖。农村地区应因地制宜,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经济可持续性,充分利用生物质、太阳能、地热、天然气、电等多种清洁能源供暖。通过全面推进北方城市清洁取暖工作,保障广大群众温暖过冬、减少大气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,对于优化能源结构、实现“双碳”目标具有重要意义。

积极推动建筑节能和近零排放区示范

 建筑业是终端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领域。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统计,2018年我国建筑全过程(含建材生产、运输和建筑施工、运行、拆除)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46.5%、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达到51.3%。因此,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、全面减少建筑领域碳排放,是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重要抓手。

 在建筑领域,应合理控制建筑总量增长,限制城市新区、开发区的过度扩张以及过高的开发强度,避免把住房作为投资手段,尽量减少因为过量建设、闲置空置造成的资源能源消耗。应进一步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、提升建筑节能标准,推广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、近零能耗建筑、零碳建筑,最终实现未来所有新建建筑全部满足绿色建筑标准。在已有的国家低碳工业园区、低碳社区、绿色生态城区、绿色建筑基地等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,继续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、零碳建筑示范、近零排放示范区建设,规模化、制度化推进建筑节能工作。在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中,注重优化功能布局和开发强度,避免大拆大建,减少建造和维修用材的生产、运输导致的碳排放。

 当前,全社会已经对“双碳”工作目标形成共识,各行业、各部门正在积极开展相关行动。2021年3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明确,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,要把碳达峰、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;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是一场硬仗,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。2021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“要有序推进碳达峰、碳中和工作”。

 坚持全面统筹、强化顶层设计是实现“双碳”的重要保障。在城市规划、建设、管理的全过程中融入绿色低碳理念以落实“双碳”目标,是新形势下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必然要求。目前,各城市正在开展碳达峰实施方案和“十四五”规划、国土空间规划等文件的编制工作,需要发展改革、住房和城乡建设、生态环境、能源、工信、交通等部门做好衔接,及时制定相关计划目标,完善相关政策制度,强化激励引导机制,推动现代城市绿色、低碳、可持续、高质量发展。

来源:中国建设报